菜尚未上桌,便有不速之客“闯”了进来。之所以用了“闯”这个字,实在是因为来者……气势汹汹。
看着男装打扮的李清照黑着脸进来,冯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好你个冯改之,亏我叫了那么多声,你只当没听见哪!”李清照气喘不匀,也不知是气的还是累的。
冯过愕然:“你……叫我?”
“是啊,我也叫了呢,不过师兄你们好像没听到哩。”李清照身边那个胖乎乎的小子也就七、八岁的样子,眉目间依稀与李清照有些相似。
冯过赶忙陪罪:“街上人多嘈杂,真没听见。”
小胖子是李清照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另一个稍大些的是她堂弟李迥。咦,赵明诚站在门边欲进不进作甚?
原来,先前李清照一行远远的看见冯过等人,便高声打招呼,街上人多声杂,冯过等却是没听到,李清照几个便跟在后头进了白楼。
气恼自是有的,在街上大喊大叫的偏偏得不到回应,旁人那异样的目光……多丢人哪。
奇妙的是,原本气乎乎的李清照见到资南嘉也在场,忽然间就怒气全消了,笑靥如花:“南嘉妹子也在啊,近来安好?”
资南嘉微笑着回答:“安好,有劳姊姊惦念。”
卧了个艹,川剧变脸哪……这是徐仁杰等人的心理动态。
在冯过看来,这个世界若也有奥斯卡,那就一定会欠李清照一座小金人。
都说山东汉子豪气,山东妹子也爽朗的好不好,见过李清照把酒当水喝的冯过表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固然是才情横溢,酒量那也是杠杠滴。
或者说,李清照平素看着温婉娴静,其实性情的另一面恰恰相反,既刚烈又豪爽,完全不让须眉。
其实,谁又没有两面呢?平日示人的只不过是因太多的羁绊而刻意表露出来的而已,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正是真正的自我。
你希望我表现得更像人类吗?有意无意地对亲近的人残忍,却为不曾相识的人物照片而痛哭。
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对外边,一面对内里,一面是克制,一面是肆无忌惮,所以在相处不同的人眼里,对于自己的印象总是不一致的。
脾气人人有,拿出来的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
人,都有两面性:一面低调、安静、懂事;一面嚣张、疯狂、任性。活着,看似自由,其实有太多的限制。谁都想为所欲为,但代价谁也承担不起,只能抑制内心的冲动,活成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样子。
有菜无酒非佳宴,席中自少不了要饮上几盅。
冯过自不例外。
他非不能饮,实不喜饮。微醺尚可助兴,大醉确是伤身。
其时,全国各地名酒很多,名酒近百种。当时流行的酒类大致可分为黄酒、果酒、药酒和白酒(大烧酒)四大种类。皇帝以饮宴笼络大臣,文人以酒助兴作诗,士庶百姓婚嫁寿庆,皆离不开酒。
汴京高档大型酒楼林立,如仁和店、会仙楼、樊楼等,饭、菜、酒一应俱全。店内长廊排阁,分有楼座及楼下散座。有些饮食店,或经营很有特色,或因烹调技术高超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店,如王楼包子、万家馒头、梅家鹅鸭等等,都号称“东京第一”、“最为屈指”。
酒名雅致,颇具文化气息。如香泉酒、天醇酒、琼酥酒、瀛玉酒、兰芷酒、玉沥酒、金波酒、清醇酒等。
朱肱便在其所着《北山酒经》说:“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
苏轼好酒,名载史册,他在《饮酒说》里写到:“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为酿既少,琯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又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苏轼还写了《酒经》用寥寥数百字,完整记述了家庭酿酒的方法。
酒助诗兴,酒消情愁,文人墨客饮酒赋诗,酒酣复醒,作词一曲以记之,恰似“一曲新词酒一杯”。
在定人的笔下,酒为情感的载体,寄托欢娱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情、在酒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在酒中参悟到人生哲理。一杯杯美酒映照着多样的人生,融入了他们的酸辣苦辣、悲欢离合,他们或以酒言志,或以酒抒怀,或以酒传情。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正是酒文化的精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