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大定兵器在太祖、太宗、真宗时还好,有“戎具精致犀利,近代未有”之誉。
可越往后,质量越差,兵器质量之烂,便一言难尽了,简直烂到掉渣的地步。至于兵器质量什么水准,当事人最清楚。
天圣六年,仁宗下诏道:
“外器甲久不缮,先遣使分诣诸路阅视修治之。”
庆历二年,时任御史中丞贾昌朝说:
“今之兵器多诡状,造之不精,且不适用,虚费民力。”
其时兵器质量已经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州郡兵器作坊制作出来的兵器,让仁宗朝大臣忍不住吐槽。
比如张方平说:
“今之州郡所上兵物,徒有兵数,实皆滥恶,不足为用。”
欧阳修也说:
“诸州所造器械,数不少矣……然而铁刃不钢,筋胶不固”,“精好堪用之器,十无一二。”
州郡兵器作坊质量由此可见一斑,京师兵器作坊质量也好不到哪去。
嘉佑四年七月,仁宗下诏道:
“在京所造军器,多不精利,其选朝臣、使臣各一员拣试之。”
熙宁五年王安石儿子王雱也说:
“而天下岁课弓弩甲胄入充武库者以千万数,乃无一坚好静利实可为备者。”
“兵不犀利”、“不堪使用”成为困扰皇帝的无解难题,不夸张的说,粗制滥造成为大定兵器的代名词。
兵器为何会烂成渣?
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技术限制。铁制兵器自战国时期发展至昌楚,技术上基本已经达到了当时科技水准所能达到的巅峰,大定不可能再取得更深层次的进步。
事实上,大定在技术改良方面效果非常有限。
第二,大定缺乏铁矿,原材料不足。
军队数量庞大,所需兵器数额非常大,加上其他需求量(比如铸铁钱)铁产量显得捉襟见肘。
丧失北方矿场后,更加重了大定缺乏原材料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兵器难免有些粗制滥造。
第三,管理缺陷。大定在兵器管理上的缺陷十分明显,弊端很多。
首先管理机制有问题。
理宗朝时才设置军器监,派遣专门官员负责兵器铸造,此时距离大定开国已经一百一十三年。在此之前,大定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而是由三司下属盐铁部下属的胄案统领全国监作坊制造兵器,胄案主要掌修护河渠、供给造军器之物品,领军器作坊、弓弩院诸务季料帐籍等业务。
三司是大定财政部,胄案相当于财政部下下级机构,其职责主要偏财务统计,而非技术研发、督查。没有专官管理,让兵器铸造管理一片混乱。
其次,外行领导内行。
兵器制造是个技术活,本身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兵器制造领导岗位地位不高,声名不显,干的都是些“奇技淫巧”的活,因此社会人才根本就不重视,有才的不愿来,没才的挤进来。
管理兵器制造的多些尸位素餐之辈,大多都是一些官二代。这帮大爷喝酒泡妞、飞鹰走犬有一套,指望他们管理兵器制造,还是别想了。
水平不行就算了,这帮大爷态度也差得令人发指,玩忽职守是常态,有的还公器私用,挪用物资,指使工匠干私活。
第四,生产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