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类“文艺工作者”,冯过谈不上观感佳劣。世上虽有一心想着不劳而获的懒惰者,但还真的罕有人自甘堕落,终究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方误入烟花之地。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嘛。
如董小宛,走到她这一步实乃生活所迫,都要饿死了还谈什么诗与远方?
冯过还真挺佩服这位奇女子的,出身大户,全无骄娇二气,家里出了大变故,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与“卖身葬父”这剧情有何不同?毕竟家里还有位身染重疴的母亲需要救治。或许,卖艺是她唯一且最好的选择吧。靠自己的能力谋生不丢人,关键在于能否禀守初心真正做到洁身自好。这,似乎很难。
不过,这些与他冯过又有何关系呢?吹皱一江春水。
董小宛才十七岁,在那个时空还是个高中学生哩。他冯过拥有着中年人的灵魂,对这么一个中学生,怎会有旖旎之心?
话说,于他而言,婚姻似乎是件麻烦事,四十多岁的大叔,总是钟意御姐、少妇多些……
与董小宛相遇只是小插曲,一面之缘都谈不上,人家蒙着面纱呢,至于去“云想阁”捧场什么的,冯过更是没想过,又不是甘诚那厮,神神叨叨的说要去聆听仙音。
文会一共三日,显然是第二日的“曲水流觞”更受士子们欢迎。这一整天冯过都不再出风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参与其中。
这日共收集了三百余首诗词,评价最高的自是那几位大佬的作品,其中辛傅唱和与辛陈唱和的几阙词尤令人津津乐道。
“辛陈”指的是辛弃疾与陈同甫。
陈同甫即陈亮,同甫乃其表字。
陈亮出生于婺州永康前黄龙窟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被取名为汝能。
陈亮是汉魏名门颍川陈氏的后代,他在身叙中说:“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兴旺。“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
时人赞陈亮“生而目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从青少年开始,他就显示了他的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在十八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二十篇,讨论了十九位历史人物。当时的婺州守臣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然而,周葵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去。
周葵任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尽其议论。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读此可精性命之说。”但陈亮对此不感兴趣,他后来说:“……余以极论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开矣。”
虽然对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性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究前人的历史,并且又撰着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着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他说:“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
话虽如此,但知天命之年的他其实也在准备明年的会试,心尤不甘哪。
综上所述足见其为人性格,豪迈义气,一力主战,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这也难怪辛弃疾会与他相交莫逆了,臭味相投也。
七年前,陈亮闻辛稼轩退隐信州,访之。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订交。
啧啧,这暴脾气,一言不合就拔剑,也就老辛好这一口,换作其他人怕莫是要群之唯恐不及喽。
又二年,同甫再访,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并北者如此,北之可并南者如此,且言金陵荼蘼,军民只知享乐而不知战祸即至,大定实已穷途末路云云。饮罢,宿同甫于斋,同甫夜思稼轩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
十万缗哪,也就是十万贯,这辛枢直真有钱,也真大气,说借就借了,也不怕陈老弟还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