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都举国信佛了,当然是向往和平毫无主动伤害性的,比乌龟还蜷缩的厉害,你好意思来盘俺?那样就太不道义了,我佛慈悲哪。
嗯,这波操作硬是要得,为其点赞。
但大定(包括秦楚王朝)真那么好相与么?答案自是否定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之所以容尔等苟且偷生,实乃吾无暇南下也。
秦楚立国后,与契丹人连年恶斗,国力大损,勉强维持住南北对歭的局面,哪腾得出手来南征云明?
到了常定王朝,政治生态愈发紧张,眼见着大燕与西宁眉来眼去卿卿我我的结为同盟国,生恐这二位来个西、北夹击,本来应对大燕就占不了上风,再加上西宁,定然疲于应付,一个不好便有覆国之虞,唯有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才是上策。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后辽便是这位值得深交的朋友嘛。大定自是看准了这一点,哲宗朝时便与后辽勾搭串联……结为通国之好,以此震慑共同的敌人----大燕。
至于云理这位听话的小弟,许以些许好处便是了,值得利用一波。
再说回文化没落这事,亦是因国策使然。
大定立国之初,太祖、太宗二位帝王在一边与北方政权作时的同时,为避免新生的政权再次陷入分裂,重蹈楚王朝后期分裂割据的覆辙,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通过变革科举考试制度,大量录用文官以压制武将,以求远离“武人政治”。
于是,与科举制度相伴而生的文人政治便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和武人政治,大定由此建立起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士大夫政治”,或称“文官政治”。
从那时候开始文人开始以儒家治国,同时也以儒家治军,大定也就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个绳索,随着三冗问题的越来越严重,绳索也越扣越紧。
“三冗”通俗点说就是“冗兵”、“冗费”、“冗官”。
前二者不提,就说说后者。“冗官”指的是官员,大定的职能部门众多,而且被层层细化,每一个部门都有好几个官员。就比如有的负责审批,但盖章不属于他管,得着其他人。这样细化的衙门带来的问题就是办事拖沓,且互相推诿。而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就互相抱团,形成了朋党,最终结果就是尾大不掉。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得归咎于科举。大定科举取士的人数已经达到了秦楚的二十倍之多,社会重学风气逐步形成,在科举之下“求君于科场之中”以求飞黄腾达成为一种舆论共识。
“庠序不教之以道义,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大量官员并不想把本职工作和业务做好,反而盘算如何贿赂高官、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拉拢关系以求升迁得道的机会。
所谓“违法受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
政治生态便是如此,偌大的官僚体系几乎全想着钻营阿附,为民谋利都成了空谈,又哪有心思钻研学问?
到明宗朝时,文化发展便处于停滞不前之境,这数十年来,几已成了文化荒漠。
嗯,也不尽然。
当今圣上常佶长于书画并创“瘦金体”。这种字体瘦劲,有金石之感,故称为“瘦金体”。其特色在于,看似无肉,却骨中带肉,看似鲜有变化,却字字妙趣横生。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字与字之间,画与画之间看似独立却皆有牵连,给人一种干脆利索,轻巧有力的感觉。
“瘦金体”一出,立即风靡大定,上行下效,仅书法之道倒是发展迅猛,时下书法名家便已远超昌、楚之和。
但是,秦楚末年,楚衰帝便是精于填词的乐律大家,多有名篇传世,常佶莫非要成为……定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