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望着面前慷慨陈词的夏原吉,不禁沉默了。
夏原吉看起来有些醉了,他所说的好像只是一些醉话。
或许他又并没有醉,只不过是借着酒意说出一些隐藏在心底的大实话。
然而郑和知道,他所说的这些,全都是他的真心话。
不单单是夏原吉,恐怕朝中大多数的大臣们全都是抱着这样相同的想法。
他们没有一点私心,完全是为国为民计,为了江山社稷,他们并没有错。
然而郑和对于他们的意见却并不敢苟同,对此他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
这些大人们虽然是为国为民,是为了江山社稷,然而他们的眼界毕竟太狭窄了一些。
他们都高高在上,稳坐在京城朝堂之中,他们没有到过大海之上,没有看到过那苍茫茫一片,看上去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
只有在大海之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的渺小,生命的虚无,还有世界的浩瀚。
对于夏原吉这样的大臣们而言,眼前的大明王朝的疆域,已经是他们所能认知的最为广阔的天下了,然而对于郑和而言,却并不是这样。
虽然就目前而言,远航所至的这些远洋诸国都还十分弱小,弱小到完全对于大明构不成威胁,甚至于令这些大人们不值一哂,可是再远一些呢?
在这浩瀚无际的大洋的对岸,是否还有着其他更为广阔的土地?是否还有着别的人民?是否还存在着一个强大到足以对大明王朝构成威胁,甚至于超过大明王朝的国度?
即便是现在没有,十年二十年之后呢?一百年之后呢?谁能保证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郑和不知道。
只不过随着他的航行越远,他看到的不同的土地和人民越多,这样的想法就越发突兀的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
这些看起来现在还很弱小的国度,它们有着各异的风土人情,有着各自不同的富饶特产,一旦它们发现了自身的优势,励精图治,蓬勃发展起来,假以时日,成为大明王朝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这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会不会在遥远大洋的彼岸,已经有了这样的国度了?
郑和有了这样的担心。
所以如今的大明王朝,决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困难或者满足于眼下所知的安定环境,就盲目的终止远航计划。
相反的,我们应该更加大力的发展这一计划,努力的去了解我们的周边,了解大洋的彼岸,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帝业永祚。
然而这一切,他的这所有的担心忧虑,却根本没有办法对面前的夏原吉,或是朝中的那些大臣们,甚至是皇上本人讲出来。
一旦讲出来的话,会被他们讥笑为杞人忧天的吧?
人总是这样,对于自己所未知的东西,本能的会产生一种怀疑和排斥,甚至是畏惧的心理。
在郑和眼中,夏原吉这样的大臣们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叽叽喳喳头头是道的论述着这井底的巴掌大的地方是如何的美好,却全然不知这井外的天地会有多么广阔和壮丽。
然而郑和却没法告诉他们这一切,只因他们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他也不能也没有资格去嘲笑和藐视他们,因为他自己也不过只是一只扒着井口望了一眼外面的青蛙,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因而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的继续推进这远航的计划,用事实来告诉其他人,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用实际行动来消弭那些,将来可能威胁到大明王朝天下的隐患。
而这首当其冲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搞定面前这位手握着朝廷钱袋子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大人。
在见到夏原吉之前,郑和绝没有想到这个整天埋首于公务与账本之中的书呆子,对于如今大明天下的局势,竟然会有着如此精辟入微的理解和分析,也没有想到他对于远航计划的反对会是如此的坚决。
很明显,他已经仔细的看过了自己关于这一次远航经过相关的奏折,这当然是皇上特许他看的,他也从中得出了结论,远洋周边的诸国对于大明王朝毫无威胁,因而如此耗费巨资的远航计划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看起来,自己想要通过这次远航一路之上的见闻来说服他的打算,现在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那么就不得不换一种方法来劝服这位固执的夏大人了,虽然这是郑和最不愿意采用的一种方法。
他微笑着起身为夏原吉满满斟上了一杯酒,说道:“想不到夏大人对于眼下的时局和各地的灾民竟然如此挂怀,分析得鞭辟入里,条条分明,实在是让郑某佩服不已。”
夏原吉举杯一饮而尽,一副醉眼朦胧的样子望着他,对于他这些拍马屁的话似乎闻而未觉。
郑和慢悠悠的坐回了椅子里,拖长了声调幽幽的说道:“只不过说到,于国何益,于民何益,夏大人你以为你真的懂皇上的心思吗?”
夏原吉愣了一下,眼中的醉意稍减,望着郑和等着他的下文。
郑和脸上展现出了一抹莫测高深的笑容,缓缓说道:“你以为,皇上力排众议,不惜耗费重金也要坚决推行这远航计划,真的只是为了那些莫须有的传闻,什么建文帝其实还未死,而是远遁海外,伺机而起这样的无稽之谈?你真的相信?”
此言一出,夏原吉脸色大变。
自从朱棣登基以来,对于建文帝**而死一事便向来是讳莫如深的。
他甚至于改掉了史书记载之中“建文”的年号,下令建文年依旧使用太祖皇帝的“洪武”年号,似乎是想以此抹去朱允炆在位留下的痕迹,借以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
而对于民间,尤其是朝中大臣们,更是严禁谈论甚至于提起“建文”二字,一旦为人侦知上告,那便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郑和与自己素来并无交情,如今却对自己坦然讲出了“建文帝”三字,虽说此时并无旁人在场,却也令夏原吉大吃了一惊,也对于他对自己的信任而心生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