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九点多钟,我才睡醒。其他男生还在睡,叫不起来,我便叫起李想、高萍、刘娜,去给社员和另外两个集体户拜年。从马队长家开始,二十七户人家走了一遍,在两个集体户坐了一会,回到户里。于水把剩菜热了,把饭煮成了粥,溜了馒头、花卷,上了两样咸菜,吃得很舒服。
完成了这些礼节性活动,回到户里,冯书记来了。他是来看望集体户知青的,赵玉环接待了他。他见户里有糖,有茶,有苹果,有瓜籽,很有感慨,赞扬我们很象过日子的人家。他带来了一个信息,明天开始秧歌队要到东于家窝堡,西于家窝堡和南于家窝堡六个小队实战演练。
从唠嗑中得知,我们于家窝堡大队在公社是一个比较大的大队,有十个生产队,在册土地面积300公顷,册外土地面积150公顷,劳动力320个,人口1800人。我们所在的四队是最小的一个小队,也是最富的一个小队。我们大队四周这四个小队中,一、四队叫中于家窝堡,二、三队叫北于家窝堡,中于家窝堡是过去于大财主宅院所在地,大队部就是于大财主的老宅,学校则是于大财主的宅院,南边的大壕是宅院的外墙。
唠了一会嗑,抽了几棵烟,他要去那两个户看看,我要留他吃饭,他说,过年肚里有本,吃两顿饭,以后等肚子没本时再来吃。说得既灰谐又实在,户员们对他很有亲切感。
第二天一早,大队喇叭就响了,大队的喇叭是通到十个小队的。各小队都有一个大喇叭,就是听大队通知的。喇叭里通知秧歌队到大队部集合。
我们都去了,只留大黄和大鹅看家。那时候农村的治安非常好,可以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全公社只有一个公安特派员。现在想起来,是大队的治保网和基干民兵起到了作用。
大队门前停了六挂大车,都带着跨杠,一字排开,马头向南。冯书记告诉我们,这是南于家窝堡两个小队的大车来接秧歌队了,让我们绑好高跷,整理好服装上车。
南于家窝堡位于大队和小辽河中间,是一个高丽屯,大队书记王祥在那个屯住,还有一些公社的助理员也住那里。
秧歌队在屯子边上就下车整队了,鼓点一响,便扭着进屯了。屯子只有一条街,五队和六队的队部对着,一边三十多户人家,家家挂着红辣椒。一个个小院整齐地排列着。
鼓点一响,百姓们都出来了,许多人穿着朝族服装,也跳着舞迎过来,节日的气氛更浓了。进屯子不远,冯书记就指挥秧歌队在一家院子前打场了,锁呐声起来了。院里的孩子点燃了一挂鞭迎出门来,鞭炮响过,王祥书记出屋了,举着一条烟,女主人挎着一筐花生跟在后面。冯书记喊了一声:“谢赏啦”,接过烟和花生,交给通迅员。
李想在冯书记的指引下,带队进院扭了一圈出来了。这样又进了五家院子,两家队长,三家公社助理,家家放鞭炮迎接,家家给赏。回到大队,六条烟每人一盒,都是蝶花烟。花生,瓜籽,糖块也分到了每个人手里。大家有了收获自然都很高兴。
初三和初二一样,秧歌队去了东于家窝堡,也进了六家,两个队长,两个大队干部,一个公社干部,一家敬老院。除敬老院外,都给了赏。冯书记就在这七队住,五份赏里就有他一份。
初四,到西于家窝堡,这里的两个小队住在一条沟沟里,两边是坡地,树丛子一片一片的,住户依坡造房,家家院里都有几条细狗。听冯书记说,这两个小队叫猎户屯。八十多户人家,过去都靠打猎为生,现在猎物少了,他们不得不种地了。
鼓声一响,百姓一出来,果真都是猎户打扮,男的都穿着皮祆,女的都穿着皮坎肩,孩子们都披着皮斗篷。
我没想到五里以外竟有这么一个去处,那些树丛子,树林子夏天一定挺美的,尤其是住户的院落,一面三层,象梯田似的,家家有果树。
中间那条沟是通向外界的沙石路,两头窄,中间宽,秧歌队进不了家院,在中间的广场打了场,演出了全场秧歌。初三晚上,裁缝把红军服装送到户里了,今天用上了。十五名红军战士组成的旱船引起了猎户们的阵阵掌声。张均平和于水的表演引来阵阵叫好声。除了两个队长给了两条烟外,各家各户都送来了一把旱烟。那烟烟叶短,叶子厚,是绿色的,名叫蛤蟆头,十分冲,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做“靠墙抽”,意思是抽一口能把人炝倒。
休息时,猎户们过来和知青们亲近了,邀我们小满节气后去沟里套雀儿。还说入伏可以打着沙半鸡,一入秋能套着鹌鹑,一入冬可以带狗撵兔子,再往沟里走还能打着狍子,夹着獾子,逮着狐狸,头场雪还能打着野鸡。过完年他们就打围,一场围下来,能打着好几头野猪,十几只狍子,几十只兔子,几十只野鸡。
一些妇女拉着我们户的女生稀罕得了不得,拉着手就不放,往兜里塞枣,塞榛子。
为了不影响明天比赛,冯书记早早把秩歌队带回了大队,分完赏后,强调了明天比赛的注意事项,让大家回家休息了。
吃完晚饭,我让于水和李想煮鸡蛋,以备明天吃不上早饭,比赛时肚子空。又给李想出了计策:让她选几个队员当侦察员,入场后侦察其他大队的底细,让季秋实和金波把手风琴和二胡带上,以备急用。李想听后就去落实了。
男生一人分到了一把蛤蟆头,炕干了便卷起来试抽了。我第一口吸进去真呛得扶了墙,不过,也真过瘾,抽一棵可以顶三棵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