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在潼关的防守战中取胜的第二日,安庆绪便率领着军队撤退了。
城中士兵见此情形,纷纷喜上眉梢,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欢庆的声音。
但真正洞悉全局的人,心情却没有那么轻松。
想要夺取天下,潼关是叛军必须要啃下的骨头。
此次他们虽被击败,但元气未损。按理说应当略作整顿,准备再战。而李唐皇室统治多年,民心稳固,拖延下去,只会对叛军越发不利。
因此,他们是万万没有道理就此放弃潼关的。
除此之外,对此事心有疑虑的人们还有另一重担忧,那就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会不会因为这场胜仗,再次催促哥舒翰出兵讨逆。
明眼人都知道,唐军虽略有小胜,但军队的装备与素质与叛军相比还是远远不及。否则也不会坚守了数月才只有这一场小胜。
毕竟来攻的叛军只有五万,而哥舒翰的麾下,足有二十万人。
但可惜的是,京城里似乎真的没几个明眼人。
…………
天宝十五年五月,距离潼关之胜不过数日,京城中的皇帝便接连收到了两份奏报。其中一份是潜入敌军后方的斥候传来的密信,另一份则是征战于北方的郭子仪、李光弼传来的捷报。
此时,这两份奏报正被高力士呈在托盘中,平稳地端回了皇帝的面前。
皇帝高坐于紫宸殿的龙椅之上,漠然地看着高力士将奏报放到他的面前,而后将目光移向台阶的下方。
偌大的紫宸殿中,此时只有四人。除了皇帝与高力士外,便是跪坐于下方的杨国忠与太子李亨了。
皇帝的目光在二人的身上转了转,便开口道:“太子、右相,你们看完这两份奏报,可有什么感想?”
“禀陛下,郭、李二位将军于河北连败叛将史思明,先后斩敌五万,连下数城,有猛士如此,真乃我大唐之幸啊!”杨国忠抢先说道,但接着他话锋一转:“但他们两人关于固守潼关的论调实有些胆小了。斥候的密报以写明,如今陕郡仅有四千守军,且都是老弱病残之辈,再加上前些日我军于潼关大胜,正是乘胜追击,一举平定叛乱之时,怎可裹足不前,贻误战机?所以微臣斗胆建议,立即请哥舒将军挥师东进,收复陕洛,”
这一番慷慨陈词,杨国忠激动地面红耳赤,一副想亲率大军与叛军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
但高台上的皇帝却似乎不为所动,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杨国忠的心顿时一沉,他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为了逼迫哥舒翰出兵,若是细究起来,破绽可是不少。他原本想皇帝急于破敌,所以才如此建议。但看皇帝如今的表现,他却觉得自己拿不准圣意了。
一想到哥舒翰太子太保的身份以及他统帅的二十万大军,杨国忠就不寒而栗,生怕他哪日以手中军权相胁,逼皇帝除掉自己。所以他才想着借皇帝之手逼哥舒翰出战,他倒也不是想让哥舒翰战败,只是想借此削弱他的实力与威望,这样他对自己就造成不了威胁了。
就在杨国忠揣揣不安之际,只听皇帝向大殿另一侧的人问道:“太子,你觉得呢?”
杨国忠只觉心底一凉,哥舒翰是太子的党羽,皇帝询问太子的意见,自然对自己的计划没什么好处。
但就听太子李亨开口道:“禀父皇,儿臣以为,右相所言有理,我军既已取胜,自当乘胜追击,一举荡平叛逆。不过此等大事,自然还得听父皇决断!”
杨国忠顿时一愣,他没想到李亨居然会支持自己逼迫哥舒翰出兵的计划。
“难道哥舒翰已稳操胜券?太子觉得他能一举建功?”杨国忠心想。
但他继而又一转念:“不可能啊,安禄山兵强马壮,几个月前我军在其面前还渺如蝼蚁,难不成哥舒翰真是神人?”
“我懂了!”杨国忠自以为想通了其中的关窍,“太子如今是在向我示好啊!看来我之前设计将李泌那厮赶走,让他有些慌了,所以才不敢再与我作对,如此甚好!甚好!”想着想着,杨国忠的嘴角渐渐浮出一丝得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