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得到的,只会比以前更多!”
老朱的意思是,他们那些大臣也会获得高产的农作物种子。
听了这话,大臣们才稍微放松了一些。
老朱接着说道:
“让老百姓填饱了肚子,你们干起活儿来才会更轻松。标儿,把你在应山县看到的情形,跟大家说说。”
“是,父皇!”
在上早朝之前,老朱和朱标就已经商量好了,要在大臣们面前一唱一和,将林新在应山县的政绩说给他们听,鞭策一下他们。
朱标站出来说道:
“本殿到达应山县,还没有见到林知县,就遇见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村民们都自发的往县衙送粮食,他们并不是去交税粮,因为林知县上任之初就已经下令免除今明两年的农业税。
他们送粮食去,只是想报答林知县等人的恩情,因为林知县将地主的土地分给了他们,让他们有地可种,不用再挨饿了。
现在,应山县有三百名衙役,三班六部的人加起来也有三四百人。
那六七百人不靠朝廷,也不靠百姓,全靠县衙、靠林知县养活。
不仅如此,林知县还接纳了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民,让他们在县城的各个村落安顿了下来。
只用了短短的几个月,那个小县城的人口就超过十万了。
林知县还主持了造桥、修路、兴修水库、建学校等惠民工程。
在林知县的带领下,应山县的百姓遵纪守法、安居乐业,城里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听了太子朱标的那番话,大臣们都感到很震惊。
一个小小的县令,在上任的几个月内竟然做了那么多事,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真是实干家啊!
难怪会受到老朱的赏识,被老朱给予特权。
不过,大家都有个疑问。
那只是个小县城,连着两年不收农业税,还养了六七百人,安顿了那么多流民,县城里搞建设等都要花钱。
从地主那里抄来的那二百二十万两银子能维持多久?
地主的家都抄完了,没有搞钱的路子了。
就算能种出高产的粮食,也要等明年这时候才能有所收获。
县衙养了那么多人,要办那么多事,开销实在是太大了。
坐吃山空,总有耗光的一天!
除非,他还有生财之道。
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
“陛下,那林知县可真是个能人,县里那么多人都靠他一个人养活。”
老朱听出了那人的意思。
这话听着像夸赞,实际上有怀疑的成分。
老朱咧嘴笑了笑。
“你们以为朕会轻易给他特权?
林知县去上任之前,朕就跟他约好了。
他在任期间,朝廷不会给他任何拨款,全靠他自给自足。
而且,他该交给朝廷的税收一文都不能少!
那县城能发展成什么样,完全靠他自己的本事!”
听了老朱的解释,不少大臣在内心沾沾自喜。
他们认为林新急于求成,大包大揽过头了,撑不了多久。
县衙要承担那么大的开销,还要应对朝廷的税收,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迟早要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