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了契书后,便留下五万两银的定金,便离开了。
半日后,全镇上下都知道了,镇口出现一家要收禽蛋的人家,据说,该家是以一两银换一个蛋比例收。全部乡绅都轰动了,据说,先收一年,收得多的话,就再收;收得少的话,就只收一年。甚至盖过了一字一金的请老师之事。
县主是最高兴的,他完全可以看见本县要发迹了。
于是,三日后,就将收税的政策改为以蛋补抵税的方案。这里,原本是一个鸡蛋能换一文钱的,现在有人一千文钱就能换一个鸡蛋,有人说是哗然取宠,但官家却拿出了当日与我签订的契约,而且上面写着定金两什么的,顿时把人们都砸得晕晕乎乎的了。特别是官衙,五个蛋就能补足全年所有的税和赋,别说镇里,就是各乡各村都兴起了养鸡。众人看着鸡,都觉得那不是土鸡,那是会生蛋的金鸡。篾匠做的大篾具,鸡窝,鸡箱,鸡笼,一夜之间就狂涨,木工坊不做家具,全做了这些箱呀,窝呀,笼了的。原来不过三十文就能换个大的鸡笼,现在300文都换不到小的笼。
最开心的,就是那些家里多养着的老母鸡,全部都舍不得吃蛋了,想着先把全年的税和赋先交了。还有人更绝,问官府,可不可以多交几年的赋和税,官衙当然愿意哟,正常的说,一户农家,一年的税和赋,大约要4两左右,如果多卖几个蛋,啥都有了,而且这收蛋的人家,那银子金子水头,都是比京师里发的俸禄里的金银还高,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人家不差钱。
但是,据说契约只签订了一年,说是收得少了,就只一年,如果收得多了,反而还愿意再签。县衙里的人全部,纷纷向周边的没得到消息的县衙收单,凡正先收满抵押的银俩嘛。但那家人也说了,七天后,会在镇门口开一个收蛋的窗口。她们家的院子就修在镇 门口的,在院子上开个窗口,那不是很简单的事。何况要是全部都知道了,县令是个聪明人,他觉得这事,应该报给他的族人,大家都赚家嘛。于是,在别的地方,县令一家,一族及家族外族的人,就逐步知道了这个消息。而七天后,我们家的院子也开了三个窗口,一个窗口收蛋,一个窗口收稻,另一个窗口给银子、
收蛋的窗口会发一张条子,比如说,你交了十个蛋,那个条子上就是十俩银,这个条子是符纸,带了约束力的,也就是这上面的数字不是外人想加就能加上去的。
一位老婆婆,成了第一个卖蛋换银的人。
虽然镇门口的路引牌,也有标识牌,但是,许多人并不识字。我家就专门放了一百个草精变换的人,在镇门口,只要进镇就问,是否有蛋,鲜蛋,咱主家,一两银换一个。
老婆婆家里就她和媳妇及一个孙女三口之家,并无半亩地。家里,除了养鸡,让鸡蛋换钱,还有就是她媳妇可以绣点东西,换点食物。 这一天,她也是按平时的卖蛋的路子,来到了镇里,刚到镇门口。就遇上几个人,问她的鸡,能否卖给主家,主家是一两银一个蛋在收。
老婆婆好心的给这几个人说,一个蛋一文钱,哪里会是一两银。准备去给这些人的主家好好说说,不要上当受骗。
老婆婆是好心,可从她说蛋开始,到换蛋,到手里拎着的一个布口袋,里面的银锭全是一两一个的,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时,老婆婆这才知道,原来这些人说主家收蛋是真的,更真实的是一两一个蛋。
别说她,就是旁边围观的人,从最开始都不相信,以为这家收蛋的是骗子,到这个老婆婆换到的那一袋银子,全部木然了。连呼吸都停了一样,终于有人回到了神,拎起装蛋的笼子,向着交蛋的地方跑去。有了第一个,就有无数个。开始还稀少的人一下子就排了二十多个,但毕竟平时,能来镇口卖蛋的人并不多。最多的还是牙人行。而牙人行,也有人在看,他们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特别是五万两换完了后,都不知道到底是要收还是不收禽蛋了,就在这个空档的时间里。七天,时间,到了。
我们家的大门是关上的,而院子有一溜是对着镇门口的,所以,看见有人成功的换成了,全都轰动了。牙人行,第一时间就通知了官衙。官衙就找上了我们,说,可不可以让他们的人,来接替我们的伙计,让他们的人来给大家指路,我们摇摇头。说不用了。只要是新鲜的蛋,县主家和家族的人送来的,我们都收。
县主及各级小官的目的就是想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这么一说,就是他们如果有,也是会收的。然后县主就问,这个粮食只收稻谷吗?我们就说,收稻谷,麦粒,稻枝收,价格按协议上的价格收。只是收当年的,不收陈粮。众人都觉得应该的,不然,谁会出这么高的价。
沦心潮澎湃,那就是这个县的县级各级小官吏了,纷纷给上面出主意说。以县里的陈粮十斤换其他县新粮一斤,这事没传开时,这利润就不得了了。而这话的意思是大家都盯着县里的粮仓。那里可有上百万石的粮食。只是全是陈粮,新粮,今年的还没打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