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两人又谈了些有关县试的事情,赵鸿义便问起县试的人数和录取率的问题。
苏惟钧道:“我上海县每年都有一两千人应考县试,录取二百人左右,大约十中取一。府试是全府三县录取之人一起考,但只录取一百多个童生,大约五中取一。这一百多个新童生与往届童生一起参加道试,有五六十人能在道试上被大宗师取中为生员,大约也是十取一。”
这番话听得赵鸿义倒吸一口冷气,以前他只知道科举考试里乡试最难,三十取一的比例堪称鬼门关。现在看来,这考秀才也是一道鬼门关,录取比例甚至比乡试还低,真是令人绝望。
苏惟钧笑着调侃道:“怎么?贤弟听到这个录取率可是怕了?”
赵鸿义摇摇头笑道:“那倒没有,只是录取率如此之低,超乎我的想象罢了。”
其实赵鸿义也不算是自大,他也是有些底气的,至少四书加一经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些路人甲乙丙丁谁有这个本事?
一道考题刚公布出来,恐怕考生们第一时间都要冥思苦想一番:这题目是出自哪本书里的哪一篇内容,《四书章句集注》上又是怎么解释的。
而他赵鸿义可以跳过这一步骤,直接思考怎么答题了,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所在。
苏惟钧道:“贤弟如此有信心,那我也就放心了。上次给你的那部乡试时文选集看了么?这个时候琢磨文法已经无甚大用了,贤弟不如多背几篇范文更有用。”
对于苏惟钧这个考试达人的建议还是要重视的,赵鸿义听了后点头道:“苏兄见教的是,回去我便认真看一遍。”
“如此我就不打扰贤弟的功课了,县试前你可提前三日到我家里来,考篮这些东西我也替你准备好,你只需人过来就好。”苏惟钧考虑得很是周到。
赵鸿义道:“这怎么好意思?考篮还是我自己准备吧。”
苏惟钧摆摆手道:“这些东西又不值几个钱,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人只管来就是,其余的我都替你准备。”
“如此就多谢苏兄的盛情了。”赵鸿义又打躬作了一个揖,便告辞回家了。
接下来又是昏天黑地一般的背书和写文章,一直到县试前三天,赵鸿义硬是把那部乡试时文选集给过了一遍,虽说不能完全背下来,但很多语句都非常熟悉了。
那些范文都是乡试中举的文章,水平自然极高,赵鸿义感觉这确实对写文章有很大帮助,可以模仿他们的写作套路和遣词造句。
二月十七日,赵鸿义在全家人期盼的目光中离开赵庄,正式踏上了他的科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