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是一门学问,看似传播效果更好的渠道和平台,很多时候并不是决定一场舆论风向的核心要素,某些落后的手段,有时反而能在类似的对决中,显得更加持久和韧性十足。
半年前林淼和圆寒在央视的节目,固然在播出后一段时间带起了一股反思素质教育弊端的思潮,并同时肯定了应试教育在稳定大局、统一思想、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优势,可时间一长,随着电视节目影响的日渐减弱,能够“日更”的纸媒,便再次顺利地抢夺了舆论高地。毕竟就算央视再偏向林淼,他们也总不能隔三岔五拿这个节目出来重播。
而且真要这么干了,说不定还会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
毕竟一般人看电视节目,主要就图个新鲜,如果来来回回都是一样的画面,就算是电视剧或者相声小品,也会让人出现审美疲劳,更不用说是那种现场怼人的说教节目。
相比之下,纸媒就没有这个烦恼。
因为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观点,不同的人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每天反反复复通过不同的材料,向同一批人的大脑里灌输实质相同的思想。
这种做法,不仅不容易让人觉得厌烦,无形中还能润物无声地强化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最终起到洗脑的作用,争取到大量原本中立者的支持。时间一旦久了,只要全社会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形成固定的刻板印象,今后再想翻案,没有政治力量的参与,那就千难万难。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某些人在打击林淼形象这件事上的战略思路,总结概括起来就是简单的六个字:不退缩,不放弃。具体战术则是三点:第一,让笨蛋先动手。第二,逼林淼下场。第三,把事情闹大——政治这种事,对错输赢是很微妙的,出于某些人所共知且只可意会的道理,一个存在巨大社会争议的人物,显然就很不适合坐到关键位置上去。因为“闹大”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对一个人“综合评定”的否定。
所以在林淼实在金身不败的情况下,既然泼脏水没用,那就只能改成敲锣打鼓了。
闹到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就再好不过。
入春之后,在一撮有心人的暗中煽风点火以及一群热血笨蛋的推波助澜之下,那面原本已经开始摇晃的素质教育大旗,又慢慢被人强力固定住。
这场逐步升级的舆论大战,表明上看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之争,但稍微往水面下看一眼,人们就能发现真相的另一部分:一大批第一届《新思维》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们,马上就要跟林淼一起参加高考,作为协办单位的国内10所名校,已经开出了加60分的优惠政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打击林淼,就既是出于长远考虑,同时也是要赶在高考之前,抓紧为素质教育正名,哪怕无法获胜,但至少要形成比较平衡的舆论氛围。
因为这群学生加60分进入全国顶尖大学,除了需要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也同样需要“大义”来背书。这个“大义”,就是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就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性!
所以在这种局面下,林淼必须站出来挨打!
就算他识破了,骗也得把他骗出来!
只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部分人正打算要动手的时候,圆寒这个占了体制便宜又反过头来咬体制一口的二五仔,居然先不由分说地冲林淼下了嘴。
那一口咬得如此气势磅礴,惊天动地,不但迅速获得了大量圆寒粉丝的支援,还歪打正着地完美贯彻他们“让笨蛋先动手”的策略。而且更更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不久之后,林淼居然真的亲自下场了,一篇发表在《东瓯日报》上的署名文章,彻底引爆舆论,并同时让“逼林淼下场”和“把事情闹大”的条件被点亮。
在某些人想来,接下来只要能控制住圆寒,让他时不时撩拨林淼一下,这场嘴仗,至少能打上七八年。而七八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他们慢慢把圆寒包装成一个领袖式的人物,在舆论上不断给林淼制造麻烦。届时就算林淼对自己再狠,拿出再多的硬核成绩,可名声受损,那就是受损了。某些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但绝不会属于“明星”。
林淼同学,是时候成为一个和“口水仗”划等号的明星了。
午后沪城某座小山的小院里,郭鹤龄摊开报纸,看着上面小徒弟新写的小文章,表情既欣慰又带着淡淡的愁绪。他不是看不懂这个局面,但问题是如果林淼一直不吭声,舆论就会一边倒,如果林淼接茬,那就是往人家的坑里跳。这件事的反面是阴谋,正面是阳谋。
两头堵啊……
而且更重要的是,眼下林淼高考在即,原本省状元就有点不稳,现在再为这种破事分心,一旦心态起了变化,或者没能达预期的复习效果,以后的局面就会更加被动。
“娘希匹。”郭鹤龄一大把年纪的人,这时候也忍不住满肚子窝火。
他喘了喘气,强迫自己把情绪控制下来,把注意力先放在林淼的小文章上。
“欣闻圆师傅最近学会了开车,并且自认为贯通我国赛车行业学问体系,隐隐有开宗立派之气象,实在可喜可贺。贵母校老师如果知道圆师傅在因七门高一课程不及格而辍学的情形下,仍然不放弃学习,努力在社会上奋斗求生,不麻烦社会,不麻烦政府,定会以圆师傅为傲,教育贵母校师兄妹姐弟:看到没!这就是典型的拎不清状况,拿着无知当个性!要是这也叫行业博导,中国所有的二级工以上职称的,就全都是博导的爷爷了!
我很不理解,一个人刚刚学会‘玩’的人,是怎么有脸把自己跟博导联系起来了。一个司机师傅,搞明白汽车工作的基本运行原理,知道哪个零件是干嘛的,这难道不是技术常识吗?一个司机师傅明白出租车公司的规章制度,知道本地的出租车行业的具体市场状况,不是工作常识吗?一个司机师傅上懂公司的规矩,下能服务乘客,中间还能和同行以及交警打好交道,这不是职业常识吗?怎么这些常识,一换到听着洋气的赛车行业里,到了圆师傅身上,就成了博导级别的先进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了?
这到底是圆师傅无知者无畏,还是纯粹的无知?
恐怕还是后者居多。
我这么说,不是针对圆师傅,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根据。因为我很确定,圆师傅一定做不出任何一所大学汽车制造专业的期末考题,一题都不可能,因为圆师傅没有能力用函数买菜,自然也就没有能力用函数计算汽车各重要零部件的理论运动数据。
而且我也同时可以确认,那些考上大学的,考入汽车设计行业,将来或许就会分流进赛车领域的同学,他们一定能做出圆师傅做不出的题目。但这些同学虽然在理论水平上甩圆师傅至少180条街的距离,可他们绝不敢说自己已经达到了博导水平——哪怕他们同样还能用最多一两天时间,学会圆师傅用了半年在汽车修理厂里学到的东西。
圆师傅,你说的那个学习,其实不是学习。
你说的那个学习,顶多叫学会。就像红毛猩猩也会拿着树枝,从树洞里挖几只虫子出来吃。
但我们是人类,我们是不是猩猩。
圆师傅,答应我,以后不要再自降身价,去和猩猩比学习能力了,好吗?”
郭鹤龄看到这里,一下子没绷住,笑得喷出一滩口水。刚好放学回家的小美,提着水壶过来给郭鹤龄倒水,忙上前问道:“爷爷,什么笑话啊?这么好笑?”
一边说着,往郭鹤龄已经喝干的杯子续水。
郭鹤龄把报纸递给小美,自己端起茶杯喝茶。
小美放下热水壶,接过报纸,一看是林淼写的,立马眼睛一亮。她飞快往下读了片刻,读到郭鹤龄刚才笑喷的那句时,也不由得同样笑得花枝乱颤。
郭鹤龄这时候又想把报纸要回去。
小美不肯道:“等下!我先看完!”
郭鹤龄不禁一脸郁闷。
“圆师傅追求进步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其实年轻人追求进步是好事,而且圆师傅说学习的方法和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点我也同意。一个人只要肯浪子回头,别说学习,就算重新学做人都不晚。典型的正面例子,就是我的保镖队队长斌哥。斌哥16岁初中毕业,在和圆师傅相同的学历情况下,18岁那年又浪子回头,重回校园,经过不懈的努力,拿到了成教中专的文凭。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他明年说不定还能拿一个大专文凭。
圆师傅看到大专这两个字,说不定就笑了。这么无聊啊,花那么多时间,只为了一本证书。但是圆师傅不知道的是,如果斌哥拿到这本证书,就有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
圆师傅可能更不明白的是,中国那么多人,拥有这个参考资格的人,其实并不多。那些没资格参加考试的人当中,就包括圆师傅你自己。
圆师傅或许又要不屑,又要说体制内工作是你看不上的,当然,圆师傅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又少年成名天下知,向来不愁生存,可全中国能有圆师傅这般幸运的人,总共也才几个?
圆师傅说美国的教育制度,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是完美的,给大量在体育和艺术上有造诣的人提供了机会,那么圆师傅是否又知道,这些最后上了名校的体育生和艺术生,又有多少最后没能靠他们在体育和艺术上的天分讨生活,最终帮助他们在西方社会活下去的,归根结底,还是他们手里的名校文凭?那么这些人,到底是为了艺术和体育上名校,还是为了名校的文凭上名校?这样的素质教育,本质上和作弊有什么区别?
圆师傅,我不跟你讲国情,因为你不懂中国;我也不想跟你讲学习,因为你也不懂学习。我只跟你讲一讲考试,因为你参加过考试,体验过,尝试过,努力过,放弃过,成功过,失败过,我跟你讲这个具体的东西,或许你能听得进去一些。
但当然最重要的不是你,而是其他崇拜你、相信你、追随你的那些人。
圆师傅说有些人把学习这个概念,狭义地理解为考试两个字,这个有些人的大集合,应该是包括我这个小元素在内的。而且我可以很正式地在这里表态,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状态,对于所有尚未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将学习两个字狭义地理解为考试,并没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