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灿灿想要拍科幻电影,这让王谦源非常吃惊。
要知道,科幻电影在华夏好像就没这个类型似的,你看哪个大导演敢于尝试科幻题材的?
不过顾灿灿敢于提出邀请,王谦源当然不会直接推辞,他也好奇顾灿灿是要拍部什么样的科幻电影。
通过几部电影火爆的票房和话题度,加上顾灿灿本身的流量体质,她已经成为冉冉升起的导演新星,而且是超新星级别的,从某种方面来说,长相和性别确实也是顾灿灿的优势。
如果顾灿灿要拍一部科幻片,话题度是有的,如果剧本不错,也许真的能打造一部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商业科幻电影也说不定。
在王谦源看来,就从《活埋》看,就算是一直想在电影中探讨人性的贾张科、陆穿的作品,没有一部比得上的。
所以对于顾灿灿提及的科幻电影,他心里挺期待的,想赶紧收到剧本,好好的研读一番。
……
顾灿灿想要拍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璀璨时代内部不少反对意见。
华夏的导演不是没拍过科幻片,比如王京的《未来警察》、刘真伟的《机器侠》、周兴池的《长江七号》。
但口碑票房都不如意,哪怕是周兴池的《长江七号》,在网络上的口碑也是一般。
在华夏电影届,有一种论调是,拍科幻片离不开特效和钱,此前正是因为两者都缺,所以没法拍。
但是在顾灿灿那个原时空里的2018年,华夏各方面飞速发展,特效水平也发展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华夏的特效公司都可以接欧美的活了。
后来又有各种各样的资本涌入电影行业,钱也不缺。
既不缺钱,又不缺特效,那么科幻片当然就应该风云际会,呼之即出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吗?
可惜直到顾灿灿穿越之前,都没有一部值得大书特书的国产科幻电影,甚至可以这么说,国产科幻电影的影子都难以见到。
江湖一直传言刘慈欣先生的《三体》要拍成电影,但是直到顾灿灿穿越过来,也没有见到这部电影的上映。
其实,华夏有非常好的科幻小说作家,在《科幻世界》的多年耕耘下,华夏有非常丰富的科幻小说资源。
《三体》是其中的翘楚,但华夏的科幻小说绝非只有《三体》。
要了解华夏的科幻小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科幻世界》举办的历年银河奖获奖作品。
除了刘慈欣大神外,其他如王晋康、钱莉芳、何夕、柳文杨、何宏伟、韩松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科幻小说作家,也都有一批自己的代表作。
虽然银河奖不如国外的星云奖和雨果奖那么历史悠久以及金光闪闪,但在华夏,它的确是耕耘出了不少作家和作品,以现有的资源拍电影,至少在创意上是不缺了。
但是,华夏的科幻片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缺席,那是为什么呢?不能怪剧本,那就怪特效吧。
那自然,就怪到特效头上了。
听上去很有道理。
外太空、外星人、宇宙飞船、虫洞、潘多拉星等等,这些可不是用铅笔就能画出来的。
比如《猩球崛起》,那些高大上的技术,比如动作捕捉,连奥巴玛都情不自禁去玩耍了下,确实需要很强的科技能力的。
但是一提到我国的特效公司,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行。
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特效不行,所以拍不了科幻片,逻辑不对的。
首先,完全不用特效也能拍出科幻片来。比如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是一群人在客厅忽悠,看上去还有点象群众版的《当梦想照进现实》,但居然拍得科幻味十足,这就是神设定的魅力。比如说《月球》,也几乎没有特效,却依然很出色。而且这两部电影不但有十足的科幻味,还有让人难以平静的惊悚味。
其次,就算特效弱,一样能拍出好东西了。想想86版《西游记》,细节自然不用说。和它同时代的《倩女幽魂》,这是1987年拍的老电影了,以当时的条件,呈现到观众面前的的树精姥姥那相当的吓人,形象设计放到现在,也不能说太过时吧。
说起《倩女幽魂》,老外是把它当做科幻片来看的,因为它获得了第16届法国国际科幻电影节评判团特别奖以及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这……,好像是对华夏科幻电影的讽刺啊。
7年后,另外一部融科幻和奇幻于一体的《大话西游》照样在没有动作捕捉这种高精尖技术的条件下,一样拍出了优秀的特效效果。
而且其实国内的特效公司也没大家印象的那么差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多多少少还是能点内容的。
更何况,以电影的全球化之路来说,华夏拍科幻片完全可以找好莱坞团队来帮忙做特效,国内的特效公司水准再差,哪怕为零,也不影响。
华夏拍不出好的科幻电影难道是因为钱的关系?
但是华夏电影,最不缺的,应该就是钱了。热钱涌入,由来已久。
对这个市场了解多的人就会发现,再烂的项目,都会有人操盘,有人跟进。但是,为什么这股热钱就涌不到科幻片这个类型里去呢?
华夏科幻片类型的缺失,顾灿灿觉得根源还是在于全民缺乏想象力。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最热衷的,往往是挑一些这样的梗:这符合史实吗?这个朝代的椅子是这样造型吗?苹果是什么时候引入华夏的呀,这个朝代就有苹果了,这科学吗?
“这科学吗”快成了我们看电影的“主体思想”,似乎一到看电影这件事上,我们就迅速成了“考据派”。
缺乏想象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太喜欢追求标准答案了,这在电影这件事上也有着同样的表现。
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段落大意是什么?好人在哪里,坏人在哪里?
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作风既体现在那些声称《色,戒》是汉奸文艺、《海角七号》是媚日电影的大学生身上,也体现在那些将《爸爸去哪儿》当做是华夏电影的耻辱柱的电影原教旨主义者身上。